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妈妈对您说:“规矩与修养”

2024-04-28 来源: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教育集团 浏览次数:3579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在“规”与“矩”所形成的范围内活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从小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让这些规矩像一道稳固的围栏般,守卫着孩子们一点点地走向自立,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那么,孩子应该养成哪些规矩呢?

一、粗俗、野蛮的行为不能有

有一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孩子如果出现这样的粗野行为,家长要坚决制止。事后,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引导,告诉孩子:幼儿园的活动设施是大家共有的 ,不能一个人独占,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小朋友。年幼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有礼貌的言行,什么是无礼貌的言行,因此,要求家长有目的地教会孩子一些有礼貌的言行。

只有家长担当起责任,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才能让孩子养成文明的举止。

二、顺手牵羊的行为不能有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有了“我”、“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比较模糊。当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孩子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占为己有。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家长要积极引导,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不能随意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如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要使用孩子的物品时,也需征求孩子的意见。

另外,有的家庭对孩子的需求往往过度满足,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就可能出现“强占”或“私拿”的行为。因此,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满足,有些需求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等规矩,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分“你的”、“我的”这类物权概念,有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东西用完要放回原处

很多妈妈都会抱怨,孩子的东西乱丢乱放,家里经常凌乱不堪,让人心烦意乱,总是自己来收拾残局。其实,孩子是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的,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家长不妨给孩子立下规矩,让他们自己拿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房间中规划出一块地方或者购买一个箱子来专门放置孩子的物品,并让他自己学着收拾和管理,渐渐地,孩子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责任感也会慢慢被激发出来。

让孩子养成“归位”的习惯,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养成秩序感,生活也会变得整洁而有序。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懂得对环境的尊重及养成良好的修养。

四、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将孩子放在第一位,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家长一味迁就,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和中心。

纠正“小皇帝” “小公主”的坏习惯,首先应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 

父母可以多让孩子置身于生活中的排队场景,让他们在亲身感受中学习等待。比如带孩子去看童话剧或电影时,和孩子一同在售票口排队等待购票,在门外排队等待入场,让孩子明白在耐心的等待之后,才能观看精彩的节目。

随着成长,孩子将会逐渐明白,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有些事情是不能按“我”的意愿安排的,他们要做的是去适应外界,适应环境。 

五、不轻易打扰别人

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当自己有非常重要的、或者激动人心的事情希望与人分享时,他们常常会迫不及待地要告诉自己信赖的成年人。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对他们插嘴、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听之任之。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纠正,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让他知道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这些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更受欢迎。

一个人的修养源于他的教养,人生最早的教养,就是家教,而家教的核心就是家规和家训。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孩子们随时都有可能在无尽的讯息和诱惑中迷失,如果孩子从小得益于规矩的扶助,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自律于“红灯必须停,绿灯方可行”的行为准则,当孩子步入社会,远离父母和家庭的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和孩子,才能够同时拥有内心的宁静和平安。

“规所以正圆,距所以正方”,家长善用古人先贤留于后世的治家教子文化宝典,遵循规矩建构的“倒漏斗定律”,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规则意识,为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保驾护航。(许晴)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陈慧敏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教育集团,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