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打造“五位一体”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2021-06-30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7485

生活垃圾分类,是城管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合肥市城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新体系,让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已建成分类集中投放点2477座 

《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等建设工程或者老旧小区改造,应当按照规定配套建设垃圾集中投放点等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已有的生活垃圾设施不符合生活垃圾分类要求的,应当予以改造。生活垃圾应当逐步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2019年以来,合肥市学习上海等生活垃圾分类先发地区做法,开展探索小区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建设集中投放点,保障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目前“撤桶建站、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分类投放模式正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 
原则上,全市每300至500户设置一处,面积在10~30平方米左右,建设密闭框架结构垃圾房,有完善的通风、通电和上下水设施,有监控设备和电子宣传屏及宣传栏,配备足量的垃圾桶等。“垃圾房投放口一般是感应式开启,避免了
居民在投放垃圾时与垃圾桶盖的直接接触。” 

 

截至今年6月中旬,合肥市已建成集中投放点2477座,投入使用1129座。合肥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集中投放点的陆续建成,目前正加大宣传引导,强化监督管理,推进楼道撤桶工作,“我们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志愿者,加强桶边值守和宣传指导,逐步实施定时定点投放。” 

分类投放、收集、运输新体系

除了逐步建成生活垃圾前端分类集中投放点,合肥城管部门还加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据了解,新建的处理能力600吨/日的蜀山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处理能力800吨/日的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进入调试作业阶段,到2021年底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基本满足近期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处理能力3000吨/日的龙泉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投料试运营,合肥市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规模达9000吨/日,全市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另外,合肥也在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新体系的构建。其中,在垃圾分类运输方面,其他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由区级负责进中转站,市级负责由中转站到末端处理厂的运输,餐厨垃圾实行公交直运模式。“为了适应厨余垃圾转运处理需求,改造全市生活垃圾中转站6座。并增配厨余垃圾专运车辆,对分类投放垃圾实行分类收运。”合肥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同时,合肥市推进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可回收物由回收企业通过“互联网+”回收、智能自助回收及电话预约等模式,及时收运至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进行资源化利用。而为了让有害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合肥市将有害垃圾分类投放至相应的投放点收集容器,转运至生活垃圾收运点临时暂存,集中至一定量时交危废处理单位处置。  

 

打造“五位一体”分类新模式

下一步,合肥市城管局将继续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成效。城管部门将落实加大联合监督检查力度,推进餐饮服务业、旅游住宿业、快递业、商超等限制或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督促各责任主体按标准配备配齐垃圾分类容器。 

 

此外,合肥也将加强分类收集运输管理,配备分类收运车辆,对前端分类投放的做到分类收运。同时,加快区级垃圾分类监管平台的建设进度,全力推进肥西和蜀山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和调试运营,尽快补齐处理能力不足短板。 

今后,合肥市城管部门将按照计划安排,加快建设小区集中投放点,并陆续投入使用,逐步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和推进楼道撤桶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紧密结合,打造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垃圾分类新模式。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