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护士节特辑|杨德英:最是难忘抗疫时

2021-05-10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7494

 

践行医者初心,淬炼青春底色!在五月的鲜花盛开的时节和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来认识一群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她们用一双双隐形的翅膀呵护着每一位患者,每天上演着平凡而动人的救死扶伤故事。 

个子不算大,嗓门也不算大,背着双肩包不紧不慢地走在医院里,“温和”是杨德英给许多病家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在温柔的力量下面,是她对岗位的热爱,对困难的坚韧,和对精益求精的执著。

1996年参加工作的杨德英,如今是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科护士长。如果让她回忆这些年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经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自己先后承担临时组建精神科发热隔离病区和发热留观病区八病区(现十五病区)护理管理工作的经历。以下是她的自述: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原本喧闹城市瞬时变得寂静,国家启动紧急响应,全民抗击疫情。我院作为省内精神科三甲医院,日常收治来自全省各地的精神疾病患者,但精神疾病患者因缺乏自知力,且无防护意识,一旦发病,部分患者存在冲动出走行为,在外感染风险非常大;而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和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且存在人传人及聚集性发病的特点,给医院的新患者收治增加了很大难度。

2020年2月8日,根据医院工作安排,睡眠障碍科临时调整为院内发热留观病区,主要收治重性精神病伴发发热的患者,进行全封闭式管理,工作人员衣食住行均在病区内,而病区改造时间仅为一天半。

作为一名党员和病区护理管理者,我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此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我和科室主任对病区内疫情防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并按医院的部署要求对留观病房进行了改建,还针对性制定了工作流程、院感防控重点措施,以及新的病区护士及工人各班职责及工作流程等。

因工作强度太大,加班加点导致我的腰椎病发作,行动非常困难。科主任多次劝我:“你身体不好,和护理部说一下换个岗位吧。”我总是说:“没关系,过两天就好了。”有一次还闹了个笑话,总务科的维修师傅悄悄问我:“护士长,我看你腰不能动,挺着身子,你是不是怀孕了?”我忍不住笑了,多么可爱的师傅啊!

2月9日下午病区改建初步完成后,病区就迎来了第一位精神分裂症伴发热的患者,这名患者因存在发热症状,多家医院均不敢收治。住院后,患者家人欣慰地说:“终于可以不用东奔西走了!”

特殊时期,这并不是个例,很多患者都因发热各家医院不敢收治,几经辗转来到我们这里。其中有一位患者,其哥哥一进门就说“能够住上院真好,我们已经在车里住一个星期了……”话语中流露出的感激让我心酸,更觉得要为他们多做一些事情。那时因为疫情,很多商店不开门,我帮助联系多家小卖部,方才购入一些生活用品,虽然是琐碎的小事,但我觉得为患者做这些是值得的。

还有一位47岁大姐因病情复发伤害了家人,又出现发热症状,在我们病房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虽然病情好转,但情绪非常低落。我理解她内心的痛苦,每天都会在查房时和她聊聊天,开导她、安慰她。有一天她拉着我的手说:“护士长,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每天都来关心我,和我说话,我心里好过多了。”

疫情期间,病区还收治了一位18岁的孩子,他兴奋躁动伴发热,治疗极不合作,大喊大叫、吵闹不休。即便如此,我们仍每天耐心地给他喂水、喂饭,协助料理个人卫生。在主管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我们的细心照料下,患者病情渐趋稳定,一日我给他喂饭时,他突然落泪了,对我说:“阿姨,你真好,我家人都没有你关心我。”看着孩子稚气未脱的脸,一阵心酸涌上心头……

43天,我们认真履行职责,虽然每日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有诸多的不便,还要忍受数小时内不能喝水、入厕的痛苦,但是大家的信念相同:我们一定要将病毒阻隔在病区外,保护好医院近900名住院患者的安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2020年3月23日,随着疫情向好,我们终于结束了隔离工作,但是由于疫情形式仍然严峻,根据国家疫情常态化管理要求,医院正式成立发热留观病区——八病区(现在的十五病区),专门收治发热精神病患者及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我未作休息,义无反顾地再次承担了护理管理工作,病房自成立至今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事件。

因工作较忙,病房成立之初,我连续多日未回家,儿子发微信问我:“老妈,您可记得您还有一个儿子?”此时我瞬间感到自己的失职,赶紧承诺周末回家给他做一顿美食,儿子却说:“老妈,你忙你的,我不怪你,不过你要注意身体。”听完孩子的话,我的心里既温暖,又有些愧疚。

春天已经到来,当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病毒终将无可遁形。我坚信我们终将迎来云开雾散的一天,取得这场“战”疫的胜利!(朱世玲 李皖婷)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