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6906
![]() |
合肥,是一方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这方富有革命斗争精神的土地上,上演过一幕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诗,无数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坚持开展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对敌斗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无数先烈为革命艰苦奋斗,百年来牺牲奉献精神矢志不渝。在合肥这片既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又富有创新创造精神的热土上,一座座烈士纪念馆如同庄严的革命丰碑,矗立在庐州大地上,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合肥红色资源,讲述着珍贵的合肥党史故事。
如今,
合肥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踏上这片古老而又现代的土地,
走进这些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馆,
让我们一起来回望历史、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共叙担当,
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锐意进取,久久为功,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李慰农烈士事迹纪念馆 报国一生为工农
在巢湖市庙岗乡油坊郑村,有一座李慰农烈士事迹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展览、李慰农的英雄事迹,真实展现了李慰农生前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付出生命的感人故事。四月,在巢湖之滨、浮槎山下的一片千亩桃园里,郁郁葱葱的油桃树已开始挂果。这里的油桃被注册为“慰农牌”,群众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李慰农。
李慰农,原名李尔珍,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一个贫苦农家。他自幼聪颖勤学,形成了朴素的“农业救国”思想,立志振兴农业、拯救农民。
○李慰农烈士事迹纪念馆
1915年,他考取安徽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赴校前夕,特更名为“慰农”,寓意要以实际行动慰藉苦难的农民大众。1918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农场管理员。在此期间,他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到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才有希望。五四运动时期,李慰农成为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推动了爱国运动的发展。
1919年,李慰农与蔡和森等50多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6月,李慰农和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李维汉、王若飞等18人,在巴黎西郊召开中国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慰农随后被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3年,周恩来被选为旅欧总支部书记,李慰农为总支部成员。1923年底,李慰农从法国转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参加中共旅莫支部的活动。
1925年,李慰农奉党中央指示回国,被分配到山东工作,中共山东省委派他去青岛。他到任后,立即参加了全市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同年4、5月,青岛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李慰农派党员去联络各厂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声援大康纱厂的罢工。6天之内,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1.8万余人。青岛的工人、学生及知识分子也群起声援。迫于强大的压力,大康资本家于5月9日与工人代表签订了9项复工条件。历时22天、闻名全国的青岛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
○李慰农
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奉系军阀制造了“青岛惨案”。第二天,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李慰农组织了“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后援会”,发动募捐,慰问罢工的阶级弟兄。7月26日,李慰农在去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时被反动军警逮捕。敌人逼他说出在青岛的“同党”,李慰农坦然地说:“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29日,李慰农在青岛团岛海滨的沙滩上被反动军警秘密杀害,时年30岁。
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青岛人民没有忘记他。1989年6月,青岛团市委在青岛建立了李慰农烈士雕像。如今,李慰农公园已经建设成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党建文化公园。他的家乡巢湖人民也始终没有忘记他,一直在深入挖掘和积极宣扬李慰农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成为新时代巢湖人民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力量源泉。李慰农的精神和事迹是巢湖市庙岗乡党员干部“三会一课”、道德讲堂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地准备修复李慰农故居并为其立碑,进一步弘扬英烈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