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江淮请您来 | 历经风雨沧桑 讲述红色传奇——人民巷、人民路

2021-04-14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5009

 

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会有“胜利”“解放”“东风”“人民”这样珍贵的“红色地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合肥也不例外。

“红色地名”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凝聚着党的光荣和辉煌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合肥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合肥,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加速迈进,而这些“红色地名”却沿用至今,成为珍贵的合肥记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春华秋实,合肥这些珍贵的“红色地名”,铭刻着历史的烙印,承载着合肥的记忆,诉说着红色的故事,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跨越新时代、见证新发展。

人民巷、人民路

从古至今见证庐州繁华

在合肥的长江中路和庐江路之间,有一条“人民巷”。小巷虽然只有短短500米,却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即使是隋唐时期,它也在庐州城的中心地带。而有文字记载起码是在清朝的时候,《嘉庆·合肥县志》上记载为廖家巷,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才改名为人民巷。

这条巷子最早是从长江路向南通到益民街,后来继续向前,一直与庐江路交会。500米长的巷子一眼便可望到尽头,头顶上黑压压的电线犬牙交错,斑驳老旧的房屋,布满着岁月沧桑的痕迹。对于老合肥人来说,这里有着他们说不完的情结。

据当地老人介绍,很早之前,人民巷里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木头电线杆,上面用柏油刷成了黑色,抬眼便是满目纵横交错的电线和晒衣绳。那时巷子没有今天这么宽,从两旁斑驳的木板墙上扯出的绳上挂着的是全家老小刚洗的衣物。巷首巷尾都是纳凉的老人家,男人们搬个竹椅围在一起喝茶或下棋,孩子们在一边看,女人们忙着洗衣、淘米和打扫门庭。

至于人民巷之前为何叫廖家巷,据说因为这里以前住着一户姓廖的大户人家。但在当地居民们的记忆里,人民巷的两旁就是一些低矮的平房。后来随着巷道的拓宽,平房都拆了盖起了楼房,周围逐渐形成了商业圈。这条老街巷里开设了各色小店铺,卖服装的,卖小吃的,整天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人民巷

时间的年轮向前推移,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合肥人来说,“人民巷”一定是与宵夜二字联系在一起的。仲夏夜晚,人民巷里白天的热气开始退却,车声开始消减,空气变得清凉,大家三五成群出来走走,品尝生猛海鲜、各式火锅、粥粉面……他们习惯把这样的“宵夜文化”称作“大众化的精彩娱乐”。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劲歌热舞,但一定是最舒服的。

人民巷除了美食,另一处“风景”就是美女多。这是有渊源的,因为从长江路进去一小截,向西一拐,就是合肥女孩们钟情的女人街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女人街”就成为合肥市最繁华的步行街之一。那时这条仅270米长的小街成为合肥女性的购物天堂,商品琳琅满目,街边的临时棚屋小店也挤满了人。现在女人街的人气虽不如从前火爆,但不可否认,它承载了无数个老合肥人关于“逛街”的记忆。

合肥老城区有条“人民巷”,巢湖市还有条“人民路”。人民路,巢城最早的两条路之一,与东风路一起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巢城最繁华的道路之一,曾经的商业、文化中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民路只是南起东风路,北至现在的百大和商之都处,是一条长度不过两百多米的“断头路”。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路不断得到改造和延伸,它不仅仅是城市的商业中心,也成为巢城交通网络中的一条主干道。 

○人民路 方华 盛近 摄

与东风路交接处的这栋商业楼,曾是著名的两层高的“卖布大楼”。与“卖布大楼”相对的,是曾经的邮电局。通讯落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在这里寄信、打电话、发电报。人民路与东风路交会处曾有一报刊零售门市部,是当时巢城文学和艺术爱好者的圣地,门庭若市。现在的商之都是曾经三层高、却是沿路最高建筑的卧牛商场。卧牛商场后来又改称百货大楼,曾是巢湖人购物的天堂。百大购物中心地带,曾是老巢县的文化娱乐中心。这里曾并立着一座巢县大剧院、一座东方红电影院,每一个老巢县人都在这两座建筑里留下难忘的记忆。现在的信泰商业街对面,还有曾经的图书馆和文化馆,许多人的文学梦和艺术梦就从这里放飞。现在,这里全是比邻的商铺。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和区域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着功能化。人民路也不例外,它在一次次的变迁中,实现着商业的主功能。购物、逛街、休闲、餐饮、娱乐,成为人民路的主基调。时光如梭,岁月的车轮匆匆,人民路不断地向北、向南延伸。它南至天湖商城,濒临天河,北跨环城河,与巢湖路相交,整条路穿越巢城中心地带,依然是巢湖市的商业繁华之地。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胡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