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一徽说”之五十 | 横绝一世戴东原

2021-03-23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7081

雍正元年腊月二十四日,横江之畔的休宁隆埠,枯树疏影、寒风肆掠,天际东边的厚厚云层中,惊雷乍现。伴随着经久不息的雷声,一个小商人的家中,清乾嘉学派的巨擘戴震呱呱落地。幼年的戴震显示出与商人家族截然不同的特质,好诵读而勤思考,十岁时便日读数千言而过目不忘,十七岁通览《说文解字》,二十岁师从皖派经学之殿军人物婺源人江永,尽得先生天文、地理、算学、声韵之精髓。

此后,戴震学术大进,专心于治学,潜心于著作,在筹算、名物、训诂等领域推陈出新,学贯文理,尤以《筹算》、《考工记图注》、《勾股割圆记》、《尔雅文字考》等名冠于世。乾隆十九年(1754年),戴震至歙县会馆,游学于京师,遍访名家,与纪晓岚、王昶朱筠等名士交往甚密,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钱大昕盛赞戴震“真乃天下奇才也”。乾隆二十一年,举人戴震受聘为礼部尚书王安国的家师,传道于王念孙,后传于段玉裁。

公元1757年,烟花三月的扬州,皖学巨匠戴震与吴学大师惠栋,相会于两淮盐运使的官邸,从此,吴派汉学与皖派朴学汇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始,戴震六次会试不中,却以不仕之身,应四库全书总纂修纪晓岚之邀,经乾隆谕旨恩准,参修四库全书,校勘天文历法、地理算术、语言声韵等古籍,《仪礼集释》、《九章算术》等先人成就,得以从史海中钩沉而出,彰显于世。乾隆三十九年的殿试中,经御批特准,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个举人。戴震最终位列三甲第四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名列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之学,呈恣意蔓延之势,如浩瀚汪洋,遍及经学、史学、易学、文学、考据、声韵、校勘等门类,乃至天文、历算、考工等自然科学。其在训诂学领域,以《尔雅》、《说文解字》、《文心雕龙》三篇为工具,精微至深,解构文、句、词、字,探究经学的源头,其“以声求义,以义正音”的训诂理论体系的建立,将清代的小学推至鼎盛。戴震之学,虽源自新安理学,但其以“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震耳发聩之声,发起了对宋明理学的决裂与革命,承继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论断,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开皖派朴学一脉。作为哲学家,戴震以“气一元论”为出发点,理清了“道与理”、“阴与阳”、“形而上与形而下”等诸多关系,构建了朴素而简明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如今,一些耳熟能详的词汇,诸如“求真求是”、“经国济世”、“义理考据”、“史地相同”等,大多都可上溯到戴震。

后世学者,或仅仅承袭戴震一学,或受其启蒙,对戴东原多有赞誉。蔡元培有“阳明以后,惟戴东原”之说,钱穆有“东原、实斋乃乾、嘉最高两大师”之赞,胡适之先生则以“这八百年来,中国思想史上出了三个极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朱子,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戴东原”的评述,对自己敬仰的乡贤作出历史定位。自明末清初以来,安徽历史上两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是枞阳浮山下的方以智,另一个当是被王国维誉为“横绝一世”的戴东原。

徽州民谚曰:“徽州十九个状元,不及一个戴震”,如今,漫步屯溪,横江岸边,隆阜正街118号,便是戴震纪念馆;镇海桥旁,戴震公园郁郁葱葱;休宁县商山乡的几山头,矗立着戴震的土冢。戴震以创新之力、“求实”之精神,如浩荡的新安江水,启迪着华夏后来者。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胡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