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一徽说”之四十九——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1-03-18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4186

世间之事,无论家国支脉、学术流派,皆源远流长。源头活水,哺育一渠清溪;急浪翻滚,方需中流砥柱;百川归海,才知有容乃大。自南宋始,武夷山五夫镇的一眼深泉,汩汩而出,漫过千里,以化育之力,滋润着徽州大地,使得新安理学应运而生。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初秋,与岳飞一起,被秦侩诬陷而罢官的镇江知府刘子羽,黯然回到故乡福建崇安县五夫镇。受尤溪县尉婺源人朱松生前所托,刘子羽收十五岁的朱熹为义子,建紫阳楼以供好友孤儿寡母起居。紫阳楼背靠屏山,静卧在潭溪之畔,面向白莲盛开的田畴,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四围古树参天。楼前半亩方塘清澈见底,秋高气爽之时,天光云影倒映在秋波里,少年朱熹从此开启了其传奇的一生。

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29岁的朱熹弃舟马而徒步,跋涉三百里至福建南剑州,以精诚之心,乞拜父亲生前同窗好友李侗为师。朱熹自此弃佛从儒,构竹林精舍广收门徒,于八闽大地开闽学之流。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集理学大成的朱熹第二次回归故土婺源省亲祭祖,于九老芙蓉山植24棵水杉,亲授徽州十二门徒,从此,新安理学大昌,徽州文脉渐起。

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北宋徽宗时代的右丞相张浚之子张栻,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盛情邀约了福建崇安远道而来的朱熹。朱张二人联手会讲,一时听者云集。湖湘学派的薪火自胡安国、胡宏之始,传至张栻之手,与闽学汇流,成就万千气象,孕育出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等国之重器。

宋淳熙二年,吕祖谦自遥远的浙东而来,邀约朱熹,陆九渊、陆九昭兄弟,在江西信州鹅湖书院,开启了为期三日的“鹅湖之会”,此为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次雄辩,“道学问”与“尊德性”之争,碰撞出灿烂的智慧之光,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自此呈并流之势,滋润了中华儒林近千年。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重修唐代白鹿洞书院,并亲订《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后世书院无不遵从的教学纲领。公元1181年11月,朱熹亲邀陆象山至白鹿洞书院,开讲“君子喻于义”,此时,天气虽微凉,陆九渊慷慨大义之言,令朱熹与其他听者无不动容。

自朱熹上溯,经李侗、罗丛彦而至杨时,乃闽学之脉络。湖湘学派的张栻受教于胡宏,胡宏也脉出杨时。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专程至洛阳,投师于程颐程颢门下,成为程门弟子,并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洛阳学派的开创者程颐程颢兄弟,其先祖为西晋新安首任太守程元谭。如今,渐江之畔、花山谜窟旁,程氏统宗祠依然耸立,清代乾隆御赐的“洛闽溯本”匾额、“宸翰”之石碑,依然保存完好于屯溪篁墩。元谭公墓肃穆于樾牌坊群不远处的郑村镇向皋村冷水铺,成为徽州四大古墓之一。

洛阳故地,程门立雪处,千坪不足的伊川书院,为洛学、闽学、湖湘学派、新安理学的共同源头之地。徽州文脉以新安理学为发端,一脉相承了790年,其间不断有新流汇入,历经学、朴学、新学而生生不息,一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主流文化。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胡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