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5213
清康熙二年,“新安画派”的开创者渐江大师已削发为僧,颠沛流离中,向故友索求安茶,书信言:极思六安小茶,便间寄惠一二篓,侚为启脾上药,窭僧感激无量。明末清初,黟县碧阳镇古筑村孙义顺于芦溪店埠滩始创“孙义顺”茶号。公元1932年,祁门县尚有安茶字号47家,有“三顺”“四春”之说,主要分布在西乡、南乡一带。公元1984年,香港茶人关奋发,遥寄一篓“怪茶”至安徽省茶叶公司,此茶以竹篾为外装,内包箬叶,茶块板结而乌青,众人皆不知为何物?2003年,非典发于南方,有中医世家传人,想到了几百年来,佛山所售的徽州安茶,岭南人常用作去瘴之良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惊魂未定,东南亚渔民纷纷从中国购来安茶,与新鲜果蔬一起,抛入大海,恢复已停摆百年的祭海旧俗。2013年,以祁门芦溪乡为核心产区的安茶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年后,享誉海峡两岸的茶界泰斗,文人雅士荟萃的台湾紫藤庐茶室主人周渝先生一行,专程飞往祁门芦溪,探访安茶百年老字号孙义顺。
祁门南乡倒湖,皖赣交界点,徽州地区海拔最低点处,源于大洪岭的大洪水,与发脉于茫茫仙寓山的大北河在此汇合,始称阊江。因夏日暴雨次第降落于两水流域,一水猛涨、一水平静,形成相互倒灌的奇观,故曰“倒湖”。谷雨时分,自倒湖逆流而上,山水交界处、河州之心,云蒸霞蔚之中,肥沃的冲击土层上,槠叶种的茶树,经过近千年的选种,依然郁郁葱葱于间种的乌桕树、滇楠木下,一片生机勃勃。着青衣的采茶女们唱着茶歌,用葱指将“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鲜嫩茶草,盛满竹篓里。蕊芽离开枝头的瞬间,仿佛都可以听到轻脆的声响。河中群鸭的嘎嘎声回荡在芦苇间,两岸人家掩映在一片修竹茂林后,隐隐约约。
安茶旧称“六安茶”、“徽青茶”、“笠仔茶”,又名“篮茶”、“香六安”,品类介于红茶与黄茶之间,生产工艺主要习于霍山黄大茶。谷雨与立夏之间采鲜叶,制成毛茶后,需等农历七月,白露节气来临,天凉露水重的夜晚,将高火烘焙干燥的毛茶,均匀地摊在野外,充分吸收“凝如脂、甘如贻”的无根之水,才能入锅蒸煮,压实打包—————夜露工艺为安茶所独有,坊间盛传源自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所倡导道家仙说之理而来。成品安茶以山中盛产的野生箬叶包裹,放入椭圆形的小竹篓中,经三年陈化后,方可上市销售。
打开安茶,需剪断篾编、撕开箬叶,青褐色的茶块凝结在一起,以木片撬开一坨,入锅煮之,三五分钟,茶汤呈琥珀色,宛若朝霞,又似夏日雨后,夕阳照在水面上。茶水初入口,略有涩味,回甘中泛出槟榔香,从舌根悠悠而来,细细品味,似有百年老参之味。因安茶主要功效为祛湿健胃、消瘴去火,故大销于闽粤、东南亚市场,历史上,虽由于日寇侵华而停产,但南海四围源源不断的老茶客,又催生了百年安茶的复苏。
自渚口沿大北河入倒湖,十公里的河谷,仿佛无人之境。两岸青山、洲头茶树,水洗般的清明,不着一尘,尽是黛色。古老的码头、黑白的村舍、恬静的茶人,仿佛还生活在久远的年代。秋日金黄的银杏叶,莎莎落下,染黄了河面,从墨绿的茶树下,久久回旋,顺着缓缓河水的流势,穿过一个个独木桥,漂向遥远的浮梁古城,与景德镇的瓷器一起,汇集于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作者、摄影:陈发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