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一徽说”之二十二 | 三牲三献祠祭时

2020-09-07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4358

祠堂是供奉、祭祀祖先之所。朱熹《家礼》说祠堂“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通过祠堂祭祖,感恩祖宗对生命的赐予,感怀祖先开基创业之不易,后世子孙当继承先祖遗志,光宗耀祖、砥砺前行。

祠祭活动曾广泛流传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祁门县西部的马山、桃源、文堂、黄龙等传统古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祠祭文化。

2018年2月19日,大年初四,午后3时,文堂陈氏在“村中永锡堂”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祖活动,让我们对程序复杂的祭祖仪式有着直观的感受。徽州祭祖几乎都依循朱熹《家礼》之规定,文堂陈氏家族也不例外。

文堂村位于祁门县闪里镇的仙寓山南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为江州义门陈后裔聚居地。现存祠堂4座,“永锡堂”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堂号取名于《诗经》之“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祠堂开间广阔,气势非凡,是族人祭祖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制及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场所。

冬祭开始之前,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到位。

从仪门、天井、享堂、寝堂,均摆有供桌,分别按规制供奉各种祭品,也即“三牲四果”。古人以牛、羊、猪为大三牲,以猪、鱼、鸡为小三牲。四果无固定(如柑橘、苹果、香瓜、葡萄等)但必须一定要是开花结果的。明清时期对各色祭品都有严格规定,而实际上,在各个家族祭品方面往往越礼逾制。十几位参与祭祀的主祭、启赞、通赞、哑赞,引赞、内务,执事等族中长者穿着深色礼服——长袍礼帽早已候在享堂;祠堂第一进仪门两侧的乐队整齐列队。徽州许多名宗望族都有粗、细乐队,粗乐以唢呐为主,此外就是锣、鼓等乐器;细乐以丝竹为主,此外还有笙、箫、管、笛等乐器。 

鼓三通,鸣锣三段,奏乐三章,祭祀开始。整个祭祀活动过程繁琐、礼制齐全、庄严肃穆。主祭、执事等向神主进馔,行三献礼。初献礼,祭酒,倾少许于茅沙之上,奠酒,再祭酒、再奠酒,读祭文、讲古礼、诵族规家训。亚献礼、终献礼与初献礼近似,唯不再读祭文。三献礼毕,侑食,即劝食;主祭者读“ 嘏辞”,即祝福之词。十六名身着传统汉服的童子诵读家规,金色长龙在汉子手中舞起来,以告祭列祖列宗。这时的文堂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春雨霏霏中,后人与祖先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沟通。

隆重的祭礼表达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后世子孙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之情。祭礼传递的是后人将秉承先祖之志,将优良的家风家训代代相传的决心和信心。

祠祭是一种仪式,一举一动之中,将感恩祖先、和睦乡里、孝道传家等思想渗透进去,不知不觉地感化每一个参与者,使得古老而朴素的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在远离城市的乡野田间、深山大泽,得以泽被与传扬,以约定俗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善,构建成一个醇厚而稳定的乡土中国。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胡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