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一徽说”之十九 慎终追远祠高耸

2020-08-17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3944

西人敬神,故有基督信仰;国人尊祖,祖宗高高在上。徽州世家,无论中原远道而来,亦或江南迁入,“千年之谱,不乱一系”,先祖名号真切,支脉源流清晰,溯本正源乃宗族文化之使然。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疏明世宗,方开民间建祠祭祖之先河,徽州民间修祠之风从此大兴。徽人大多聚族而居,“从来一姓只居一村”,无论大宗小支,皆以举族之力、累百年之计,修祠建庙。祠有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华、规模之庞大,皆为华夏一绝。古徽州范围内,历史上记载的祠堂,有6000多座,现保存完整的,尚有近千座之多。清同治年间,黟县南屏村有祠堂40多座,现有8座完好依旧,自村中横店至真公厅约200米的轴线上,列阵排开,威严森然,组合成举国罕见的古“祠堂群”。

 

 

 

慎终而追远,为感念先祖恩德,惠泽后世,有祠必有祭。自商周始,无论朝廷、民间,祭祀皆为头等大事。徽州民间祭祀一般分为六祭,分别为春祭、中元祭、秋祭、冬祭、诞辰祭、忌日祭等。其中,春、秋、冬三祭,尤为庄严。立冬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分祭亡父,皆为民间约定成俗的规矩。201411月,以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桃源村为代表的“徽州祠祭”,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祠堂,依朱子《家礼》,大多位于村东或正中央,为独栋建筑,民居不可有丝毫搭建。与古希腊神庙建筑相似的是,祠堂呈长方形,长度与宽度比例严格控制在二比一。分为廊院式、天井式两类,前者体量巨大,千坪乃至数千坪者居多,祠内设廊道,供族人避雨、呈放物品,乃至展示家族渊源,明示族规祖训之用。

 

祠堂分为三进,自前而后,分别为仪门、享堂、寝堂,以仪门之正门为对称中轴,直至寝堂之上的始祖牌位。仪门大多为歇山式重檐建筑,柱基立地、石鼓两分、门当上悬、照壁直立,两侧山墙呈八字形,皆镶精美砖雕。门开单间,或三、五间,皆以正门为对称,门上彩绘门神,尉迟敬德、秦叔宝四目圆睁,持宝器赫然矗立。

入仪门、过中庭,便步入享堂。享堂正面由三块可活动木板拼合而成,上挂祖容像,檐下高悬匾额,书有堂号,皆为当世大书法家手笔,黑底金字,古朴肃然。享堂功用大致为宣族规、议族事、行族罚、育族人。寝堂为最后一进,石栏杆围成,因主要用于摆放祖宗牌位,故比前两进高一至一点五米,寓意祖宗高高在上。正中牌位为一世祖,两侧按左昭右穆之规制,整齐列放、层层累叠,仿佛先祖在天之灵,护佑举族子孙。

祭祀之日,中门大开,请下祖容画像、撤去享堂正中门板,打开寝堂窗格。站在入口,抬头而望,穿过天井阳光雨露,享堂中供奉着“太牢”之礼,寝堂里祖宗排位香火弥漫中肃然,敬畏、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惟愿家国昌盛、天下太平、万物繁茂、生生不息,犹如村口参天大树,恰似溪中上善之水。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胡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