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一徽说”之三十九 ——壶新茗泡松萝

2021-01-04 来源:合肥热线 浏览次数:4902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0公元1763年中秋满月之日,正值“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七十寿诞。此时天气晴好,园中新竹亭亭、丑石杂陈,室内墨香氤氲,端砚、宣纸齐展。风来竹声韵、月洒幽兰香。郑板桥用伴随自己近五十年的雨前松萝茶,招待着四方而来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

二百多年前的明初,一游方僧人出姑苏虎丘云岩禅寺,一路向西苦行,停驻在休宁县北的一座山峰之上——僧名大方,山曰松萝。松萝山高882米,立于黄山、白岳之间,因四处松萝丛生而得名。峰下有洞,山中有瀑,岩洞与瀑布之间,翠竹扶摇之境,是“上、中、下”三片野生梯田茶园。松萝茶生于紫壤与烂石之间,清而不瘠,气香而味腴。大方和尚挂单于松萝寺,改良虎丘白云茶的采制方法,经年累月,以炒青之法,创制出中国散茶鼻祖“松萝茶”。

自神农氏以荼解百毒始,茶在中华大地郁郁葱葱了4000多年。唐宋之际,以饼茶为主,制作工艺繁琐,泡饮器具奢华,一饼茶值二两黄金。为采茶、制茶,男废耕、女废织,文人仕宦更是斗茶成风。故为解脱茶农之苦,改奢靡之茶风,回归茶的原味与本真,明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下诏“改团茶为芽茶”,松萝茶适时而出,一经问世,便因“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饮如嚼雪”而风靡天下。

谷雨前后五日,是松萝茶采摘的最好时节,太早茶味不全,过迟则茶韵尽散。晨起无云,群山黛色,夜露挂在芽蕊上,便是采茶的最好天气。至于雨过初晴,大地朗润,风和而日丽,徽州女子便会散落在茶垅间,凌露而采,觅得成梗带叶、蕊泛微绿,卷曲成团的肥厚茶草,用草帽遮蔽满满的茶篓,碎步急趋,赶往制茶的茶坊。

炒制松萝茶,需以专用于炒茶的老熟铁锅。锅热开炒,佳品皆出手工,入锅茶草宜盈盈一握,大约四两。此时,手若游龙穿云破雾,茶如绿瀑上下翻飞。快手炒匀后,出锅在篾箕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用蒲扇煽冷,稍加揉捻,略炒后文火焙干。一炒一焙,一文一武,一块一慢,一冷一热,其中玄机,尽在心手之间,拿捏分寸毫厘不差。熟则茶色泛黄、生则茶生暗黑,顺则茶味甘、逆则茶味涩。

松萝茶问世后,结束了宋代繁琐而漫长的抹茶泡制法。撮泡松萝,只需将细茗放入瓷杯之中,用鱼目之水直接冲点,此为“瀹饮法”,民间俗称“冲泡”,根据茶与水投放的时间次序不同,有“上投”、“中投”、“下投”之分。阳春三月,山岚月晓,几案之上,松萝新茶初放,舒展在青瓷杯中。茶香与书香弥漫,翡翠茶汤与黑白文字交织,心中只有自然本真,哪管窗外纷繁的世界?

松萝之茶,本产于休宁松萝山。但因大方和尚开创中国散茶炒制法,并被一脉相传至今,渐渐演变为绿茶的代名词,以至于常有其它地域的炒青茗茶,被冠以“松萝”之名。松萝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惠,味若甘露”的特质,倾倒了古往今来的多少茶客,以至于扬州八怪之一的休宁人汪士慎,一生清逸秀雅,以梅为痴,煮泉百千瓮,只为故乡松萝茶,留下了“知我生平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的诗句。

 作者:陈发祥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胡海云